2022:银行业经营将延续“提质增效”态势

2022-02-25 15:11 金融时报-中国金融新闻网

近日,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四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,整体来看,得益于实体经济恢复向好、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、货币政策兼顾连续性和前瞻性等利好因素,中国银行业在2021年实现恢复性增长。

“可以用‘加速转型、提质增效’来总结去年银行业的发展态势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2021年,除了净利润、资产质量等经营性指标表现良好之外,银行业还在持续加强金融服务方面取得不俗成绩。

展望2022年,银行业信贷投向将继续优化,包括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跨境金融在内的金融服务将全面铺开。同时,银行业盈利水平将回归常态,非利息收入占比或将增加;资产质量整体稳定,不同机构之间可能出现分化趋势;资本补充压力仍旧存在,需要重点关注中小银行。

提升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

根据监管指标数据,2021年全年,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.2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6%。“值得关注的是,净息差依然处于低位,2021年全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均不足2.10%,并且2021年四季度末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,仅为19.81%。”杜阳表示,未来,商业银行要减少对“以量补价”增长模式的依赖,增加非息收入占比,从而提升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。

多数受访专家预计,2022年,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将回归常态,净利润同比增速或接近6%。而从两个主要的盈利来源来看,利息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,非利息收入或将出现明显的提升。

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,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加注重质量,加之存款利率定价机制充分发挥作用,预计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企稳回升,利息收入将在2022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分析认为。

值得关注的是,非利息收入或将在商业银行2022年的收入结构中有亮眼表现。“目前,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基本收官,存量产品完成转型压力的释放,2022年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将继续提升。此外,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,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基金、理财等投资产品参与其中,国内市场基金规模不断扩大。商业银行作为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,在代理业务方面的收入提升也将有效助推盈利水平的提高。”杜阳表示。

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

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,商业银行(法人口径)不良贷款余额2.8万亿元,较上季末增加135亿元;不良贷款率1.73%,较上季末下降0.02个百分点。杜阳对此分析认为,得益于实体经济复苏提升客户还款能力和意愿,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向好。此外,银行加大了不良处置力度,并强化新型智能风控手段,虽然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小幅上升,但并未改变不良率整体的下行趋势。

“2022年,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上的稳定,不同机构之间可能会出现分化趋势。”郑忱阳表示,随着监管部门对于资产质量的认定规则越来越明晰,潜在风险比例呈现下降趋势。此外,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,总体来看,风险缓冲垫较厚。

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,在前期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下,部分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意识薄弱,规模扩张力度较大,可能造成较高的信用风险集中度,后期或有加速释放的可能。

在风险抵补能力方面,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,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.13%,较上季末上升0.33个百分点。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.35%,较上季末上升0.23个百分点。

2021年,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以及满足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金要求,多家商业银行不断丰富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,通过IPO、可转债、配股、定增、永续债等方式进行“补血”。相关数据表明,2021年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2万亿元。

“目前来看,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犹存,特别需要重点关注中小银行。”杜阳表示,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商业银行在2022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叠加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,银行资本补充压力仍然不小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,资本补充渠道较窄,资本充足情况需要重点关注。

金融服务将全方位铺开
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,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(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、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)余额50万亿元,其中,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.1万亿元,同比增速24.9%。

“可以说,疫情发生以来,我国普惠金融在供给量和覆盖面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,基本建成了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。”杜阳表示。

展望2022年,受访专家预计,商业银行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将全方位铺开。郑忱阳认为,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,2022年普惠金融将加速发展,金融服务将惠及更大范围的群体,疫情加速线上金融服务、数字化金融平台发展,数字普惠金融将迎来新突破。

此外,在绿色金融方面,银行业将正确认识“以煤为主”的基本国情,在支持绿色产业的同时助力高碳产业转型升级,确保融资充分性和均衡性;充分利用再贷款、再贴现、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,积极探索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、绿色供应链、碳金融等新型产品,绿色金融将实现“量质齐升”。

杜阳认为,在跨境金融方面,“一带一路”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将带来重要机遇。RCEP生效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和生存要素流动,将撬动更大更丰富多元的跨境金融需求,这将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机遇。


相关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 已阅 0  打印   关闭